(即自爱的社会性,参见李猛,2012年,第100页。
著名学者曹础基就此作如下解读: 《周易》对中华民族、对中国有什么影响?可以说,《周易》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。天汉二年(公元前99年),正当他全身心投入撰写《史记》之时,却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,他忍辱苟活,为的就是要实现宏伟抱负——完成《史记》撰著。
他们所体现的,都是《周易》中倡导的这种终日乾乾、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。这里讲的危亡、忧患,应该是广义的。二则相互制约,有利于健康发展。《周易》中多处阐发时的观念。刚健而不陷,其义不困穷矣
《乾卦·文言》曰: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。正是凭借着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朝乾夕惕的进取精神,才使得这个伟大而多灾多难的民族,能够在数千年间始终生生不息、巍然屹立,并不断地发展进步,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。也可以说他是为了弘传六经之义理道本,养成国人健全的文化人格,为国造士,才不得已而有书院之举。
国学进入教育,主要发用的是六经的价值伦理。凡在院师生,不参加任何政治运动。而马先生不杂不泥,显微无间,毫无理障。也就是说,经学和小学应该是国学的主要支柱。
他说,自从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……梁的转述,反而成为后来思想学术的流行语。南宋朱熹之前白鹿洞书院叫作白鹿洞国学,就是一所学校。
国故是谁提出来的呢?他说,自从章太炎写了《国故论衡》,国故这个词大家就觉得可以成立了。这和王国维所说的国家与学术为存亡,天而未厌中国也,必不亡其学术。当然,作为国学的整体范围,还应加上小学,即文字学、训诂学、音韵学。1925年,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。
他不染尘俗,不汩习气,不沾势利。六艺就是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是为孔子之教,即后来的六经。梁启超说不会的,外学越发达,国学反而增添活力,获得发展的生机。只不过马先生认为,中国学术义理之经典道要,悉在六经。
来源:光明日报 进入 刘梦溪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马一浮 国学 。1922年,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。
他说,在课程设置的时候,要以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。主讲是马先生,监院为贺昌群,乌以风为都讲。
不稍假借,亦自有其立场,若有丝毫未安,决不徇人以丧己。这是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,胡适第一次对国学的概念作了一次分疏。后来,他的立场受到了挑战,所以决定辞却主讲以实现决不徇人以丧己的自性目标。他的思想来源于宋代的义理之学,而又归之于先秦的六经,综合阐发,以佛解儒,最后形成经术义理的思想体系。马一浮认为,国学就应该是六艺之学,这是他给出的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国学定义。马一浮与近现代以来的学术文化潮流完全不能相契,如同陈寅恪一样,也可以说是迥异时流。
当蹇难之时有书院之设是变,书院讲求经术义理是常。了解马一浮的难,在于他的学问并不都在他的著作当中。
这一概念,也使国学回到了中国文化的初典,可以看作是对国学定义最经典的表述,更容易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连接,也更容易入于教育体制。他说,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,新学青年唾弃国学,很可能国学会走向灭亡。
他提出:今先楷定国学名义,举此一名,该摄诸学,唯‘六艺足以当之。马一浮虽应邀赴命,但系不得已而后应,心如静物,无减无增。
这些名称都是马先生仿古例拟定的。1921年梁启超写《清代学术概论》时转述了张之洞这一主张。复性书院自1939年下半年开讲,至1940年上半年,不到一年时间,马先生主讲的课程,已经次第展开。胡适在发刊词里讲: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。
1938年5月,浙江大学转移到江西泰和,在那里,竺可桢校长请马一浮开办国学讲座。讲经术义理,他虽然提倡践行,但绝不以通常所谓实用为依归。
马一浮提出六艺之道、六艺之教、六艺之人三个连续概念,实际上是主张以六艺之道,通过教育途径,使现代人成为具有六艺精神伦理的理性之人。马一浮深知经术义理对文化复兴可能起到的作用,他说:窃惟国之根本,系于人心,人心之存亡,系于义理之明晦,义理之明晦,系于学术之盛衰。
马先生在《开讲日示诸生》中详阐常变之道,说中国遭夷狄侵凌是事之至变,力战不屈是理之至常。六艺即六经,是中国学问的最初源头,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形态。
他力主以复性二字作为书院的名称。马一浮特别强调:书院为纯粹研究学术团体,不涉任何政治意味。复性书院的章程由马先生亲自撰写,明文规定求学者须遵守三戒:一不求仕宦,二不营货利,三不起斗诤。1902-1904年梁启超写就的《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》里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。
早在书院开办之前,马一浮就对丰子恺说:书院如能完全独立,不受任何干涉,则吾亦为之。如果把马先生和梁先生相比,梁先生未免太过讲究学问的实用性,而马先生更强调对学问本身的体验。
办书院,复活六艺之学 1938年,当马一浮在江西泰和即将转徙广西宜山之将行未离之际,他的弟子寿毅成和友人刘百闵等拟请他出山筹办一所书院之事,已经在酝酿之中了。天不欲亡中国之学术,则于学术所寄之人,必因而笃之,完全是同一理据。
马一浮国学讲座的第一讲,从楷定国学名义开始。那么,马先生的学问到底哪一方面为主?我倾向是儒佛并重,儒学和佛学同为马一浮学问大厦的支柱。